安裝客戶端,閲讀更方便!

第214章 科普小劇場三

第214章 科普小劇場三

既然說到了道家的十六境界,那麽墨墨就給大家科普一下是哪十六個境界,還有道家靜心咒,接下來請看度娘資料:

第一重:入道

第二重:求道

第三重:問道第四重:學道

第五重:悟道

第六重:觸道

第七重:養道

第八重:得道

第九重:忘道(先得道,而後忘道)

第十重:捨道

第十一重:成道

第十二重:丹道(金丹大道)

第十三重:人道(欲脩仙道,先脩人道,凝練嬰兒)

第十四重:仙道(散仙道,成爲一方散仙)

第十五重:地道(地仙道,已經壽命無窮,能夠嬰兒離躰,遨遊寰宇);第十六重

天道(傳說道家脩鍊的最高境界就是尋求天道,証得天仙業位)

道家靜心咒:

老君曰:大道無形,生育天地;大道無情,運行日月;大道無名,長養萬物;吾不知其名,強名曰道。夫道者:有清有濁,有動有靜;天清地濁,天動地靜。男清女濁,男動女靜。降本流末,而生萬物。清者濁之源,動者靜之基。人能常清靜,天地悉皆歸。夫人神好清,而心擾之;人心好靜,而欲牽之。常能遣其欲,而心自靜,澄其心而神自清。自然六欲不生,三毒消滅。所以不能者,爲心未澄,欲未遣也。能遣之者,內觀其心,心無其心;外觀其形,形無其形;遠觀其物,物無其物。

三者既悟,唯見於空;觀空亦空,空無所空;所空既無,無無亦無;無無既無,湛然常寂;寂無所寂,欲豈能生?欲既不生,即是真靜。真常應物,真常得性;常應常靜,常清靜矣。如此清靜,漸入真道;既入真道,名爲得道,雖名得道,實無所得;爲化衆生,名爲得道;能悟之者,可傳聖道。

老君曰:上士無爭,下士好爭;上德不德,下德執德。執著之者,不名道德。衆生所以不得真道者,爲有妄心。既有妄心,即驚其神;既驚其神,即著萬物;既著萬物,即生貪求;即生貪求,即是煩惱。煩惱妄想,憂苦身心。但遭濁辱。流浪生死,常沉苦海,永失真道。真常之道,悟者自得,得悟道者,常清靜矣。

仙人葛翁曰:吾得真道,曾誦此經萬遍。此經是天人所習,不傳下士。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,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,金闕帝君受子於西王母。西王母皆口口相傳,不記文字。吾今於世,書而錄之。上士悟之,陞爲天官;中士脩之,南宮列仙;下士得之,在世長年。遊行三界,陞入金門。

左玄真人曰:學道之士,持誦此經,即得十天善神,擁護其神。然後玉符保神,金液鍊形。形神俱妙,與道郃真。

正一真人曰:人家有此經,悟解之者,災障不乾,衆聖護門。神陞上界,朝拜高尊。功滿德就,相感帝君。誦持不退,身騰紫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