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不许暗恋我第95节(1 / 2)





  至于高岭和时宸两人,看了不止松了一口气,更是被气得呵笑出了声音。

  他们松气,不是因为不相信邬乔。

  而是出于跟邬乔同样的担忧,世界上相似的东西太多,灵感的撞车并不罕见,万一他们确实撞了别人,即便辩解,看起来也更像是狡辩。

  可现在他们看着这两张照片,心底是一模一样的想法。

  这他妈也能叫像?

  这个建筑是来自新西兰的一个博物馆,在2016年建成,并且在2017年正式投入使用。

  从时间轴上来看,这个建筑确实是早于邬乔的设计。

  从外观而言,光是极简造型的外立面,就跟高度相似扯上了关系?

  他们觉得荒唐,评委却不觉得,反而有评委开口说:“这个建筑与你们的设计作品,都是采用外方内圆的设计方式,整体造型以方形为主,但在入口处采取的是圆弧形。”

  邬乔强忍着,但没有不礼貌的打断对方。

  随后评委又用激光笔指着美术馆的水池,“还有你们的水池布局,这种圆弧形水池,跟对方也是一样的设计元素。”

  这居然还没算完。

  评委又接着列举了美术馆内部的规划,以及各处展览区的布局相似之处。

  简直就是要将邬乔这个‘高度相似’的罪名彻底落实。

  终于等评委说完了,邬乔轻声说:“老师,这就是你们的全部意见吗?”

  评委没想到,这时候她还如此冷静,也只得寒着一张脸点头。

  邬乔站了起来,她走上去,将自己随身携带的u盘插了上去。

  幸亏她有个习惯,就是喜欢把所有资料都拷贝在u盘里,这样可以随身携带,不管是在公司还是家里,都能立即查阅自己的设计草图。

  这里面还存有很多资料,很多都是她在设计过程中找到。

  放在里面,以备不时之需。

  没想到这个好习惯,居然真的救了她自己。

  邬乔打开u盘,直接调出了这次美术馆的设计理念。

  “关于这次设计理念,刚才在汇报的时候,我只是简单的提了一下,”邬乔打开自己的资料,指着上面说道:“我所引用的,乃是中国古代便存在的‘天圆地方’概念。在古代这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,更是一种设计理念,在我国古代的建筑中便有所体现。”

  邬乔随后打开图片,同样用激光笔指着上面:“比如天坛、地坛的设计,北方最典型的民宅四合院的设计,都运用到了这种‘天圆地方’学说。”

  “所以在关于抄袭这个新西兰博物馆建筑外立面的指控,恕我无法接受,难道要说这种我国自古就便存在着的‘天圆地方’的设计理念,是起源于新西兰吗?”

  高岭听到这里,虽然愣是憋住了笑意,却还是冲着邬乔竖起了大拇指。

  评委会里的人也在这一刻面面相觑。

  相较于评委会单方面的认定和怀疑,反而是邬乔的反驳,才是有理有据。

  邬乔看着他们的表情,知道自己这时候应该趁胜追击,她立即将其余几张图片也展示出来,说道:“各位老师,这也是我为了这次设计,所收集的中国古代建筑。从我最开始学习设计开始,我的老师便告诉我,我们中国拥有着最为伟大和源远流长的设计理念,很多设计即便到了今日,依旧不落后与世界。”

  “所以我在设计美术馆时,最先想到的,就是从我们瑰丽的文化中,寻求灵感。”

  这要不是剑拔弩张时刻,高岭和时宸都恨不得给她鼓掌。

  这些评委以自身的权威打压邬乔。

  可邬乔的反击更绝,她直接站在了绝对的制高点。

  她的设计是从古代设计理念中寻求的灵感,传承的是中华文化。

  现在哪个评委还敢再斩钉截铁的说,她的设计理念是抄袭新西兰建筑。这不就是相当于否定了‘天圆地方’这个古代就有的设计理念。

  一时之间,所有评委都说不出。

  方才还气焰嚣张,指出邬乔设计上种种抄袭之处的那个评委,更是脸色冰冷。

  邬乔直接从根源上,解释清楚了自己的设计理念来源。

  毕竟评委会刚才也说了,她跟别人高度相似的,就是建筑外立面。

  但她却没收手,而是继续指向水池,她说道:“这个博物馆的水池,是正前方以半圆弧形,与博物馆的正面圆弧,形成了一个椭圆造型。”

  “而我所设计的水池,乃是包裹着美术馆的一个圆形浅池,这样的设计正与我们古代流通的货币,方孔圆钱相似,依旧也是取自天圆地方的设计。”

  终于在这句话下,先前那个评委再次开口:“虽然你的设计理念可能取自‘天圆地方’,但是你的设计元素与对方重复太多,建筑立面、还有水池,总体上就是相似度很高。”

  “照您这么说,只要元素相同就是相似,那么远的不提,就说贝聿铭先生所设计的苏州博物馆,也在建筑入口处,设计了浅水池。还有安藤忠雄先生的水之教堂,难不成这个新西兰的博物馆都是先借鉴了他们?”

  “荒谬,”评委猛地一拍桌子,怒道:“你简直是强词夺理。”

  邬乔发现,对于别人的恶意,隐忍才是最大的纵容。

  哪怕今天她依旧逃不过被打压,被污蔑,但是她不能放任对方的恶行。

  只有奋力反击,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。

  或许今天这件事,是她成为真正设计师路上的重要一课。

  但她不希望,往后余生想起今天时,充满的是悔恨。